池鹤二首白居易_古诗 池上二绝(其二) 诗意 白居易
池上二绝 (其二)白居易
池上二绝(其二)白居易。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
池鹤白居易
诗歌写<<池鹤>>,颈联里的"鸬鹚"和"鹦鹉"是用来反衬鹤的,转眼四望,觉得鸬鹚毛色污浊,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,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,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,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,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。
尾联的"怅"是主人翁丹顶鹤没有知音赏,没有主人的青睐,只是在囚笼里长唳,惆怅的望向远方,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。丹顶鹤所思的,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,还有知音的赏识,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,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,将来能鹤唳云端,展翅冲天。
池雁白居易
只有<<池鹤>>,没有"池雁"。
<<池鹤>>
【唐】白居易
高竹笼前无伴侣,乱群鸡里有风标。
低头乍恐丹砂落,晒翅常疑白雪消。
转觉鸬鹚毛色下,苦嫌鹦鹉语声娇。
临风一唳思何事?怅望青田云水遥。
池儿(唐)白居易古诗
没有<<池儿>>啊。是<<池上>>还是<<小池>>?难道是<<池鹤>>? 池上 作者: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 小池二首 朝代:唐代 作者:白居易 原文: 昼倦前斋热,晚爱小池清。映林馀景没,近水微凉生。 坐把蒲葵扇,闲吟三两声。 有意不在大,湛湛方丈馀。荷侧泻清露,萍开见游鱼。 每一临此坐,忆归青溪居。 池鹤二首 朝代:唐代 作者:白居易 原文: 高竹笼前无伴侣,乱鸡群里有风标。 低头乍恐丹砂落,晒翅常疑白雪消。 转觉鸬鹚毛色下,苦嫌鹦鹉语声娇。 临风一唳思何事,怅望青田云水遥。 池中此鹤鹤中稀,恐是辽东老令威。 带雪松枝翘膝胫,放花菱片缀毛衣。 低回且向林间宿,奋迅终须天外飞。 若问故巢知处在,主人相恋未能归。
古诗 池上二绝(其二) 诗意 白居易
一个小孩撑着小船,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。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,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。
<<池上>>
池 上
白居易
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
不解①藏踪迹,浮萍②一道开。
【注释】①解:知道。②浮萍:池塘里的水草。
【译文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,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。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,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。
【助读】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和天真。
白居易的池鹤是怎么写的?
池鹤 (二首)
白居易
高竹笼前无伴侣,
乱鸡群里有风标。
低头乍恐丹砂落,
晒翅常疑白雪消。
转觉鸬鹚毛色下,
苦嫌鹦鹉语声娇。
临风一唳思何事,
怅望青田云水遥。
池中此鹤鹤中稀,
恐是辽东老令威。
带雪松枝翘膝胫,
放花菱片缀毛衣。
低回且向林间宿,
奋迅终须天外飞。
若问故巢知处在,
主人相恋未能归
<<池鹤>>白居易 古诗翻译
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,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。低下头怕丹砂落下,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。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,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。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?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。
这是一只被囚的鹤,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(鹤立鸡群),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,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。鹤的鸣声美。汉以后,诗文中常以"鸣鹤"或"鹤鸣"喻君子。本诗借物抒怀,以囚鹤自喻,一个"怅"字,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,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。
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,开始"吏隐",在庐山建草堂,思想从"兼济天下"转向"独善其身",闲适、伤感的诗渐多 。